就在上周五,據路透社報道,小米印度正式駁回了被扣押的55億盧比的資產投訴。
555億盧比,相當于47億元左右。聽起來不算太多,對于一些酷玩讀者來說,可能只是三兩年的收入。但是,對小米來說,卻是一筆巨款。
2014年小米進入印度市場,2020年賺錢較高,凈利潤僅3.5億元。一次性沒收小米555億盧比,相當于小米在印度白干了十幾年。
根據印度的“戰報”,印度執法局已經從小米印度公司的賬戶上拿走了這筆錢,生米煮熟了。
值得強調的是,法院所在的卡納塔克邦(邦約等于省)并不是一個不懂禮法的化外野雞小邦。這個州的首府是著名的班加羅爾。
班加羅爾不僅是印度排名前三的大都會,也是印度最富有、最有活力的大都會。最好的營商環境、科技產業最發達、獨角獸企業最多的現代化城市。因此,它也有一個響亮的綽號“”亞洲硅谷”。
你知道,小米的資產早在去年4月就被印度執法局“依法”凍結了。因此,印度卡納塔克邦“沒收”了小米的資產,絕對不是偷襲,必須做好準備。
盡管當時小米印度否認了這一指控,并辯稱“印度執法局扣押的84%以上是支付給高通公司的特許專利費”。
然而,只要你了解印度的法治環境,或者看過印度電影《貧民窟百萬富翁》,你就會知道印度執法部門似乎遭受了“魯豫詛咒”。一旦你被指控,無論你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,印度警官都會真誠地說,“真的,我不相信!”
如果你對“涉外”案件沒有顧忌,恐怕你根本不需要打擾法院。一旦你認定自己有罪,除了打架,還要打架。
《貧民窟百萬富翁》劇照
最后,印度執法局指控小米“冒充特許權使用費非法向外國實體匯款”,違反了印度1999年頒布的《外匯管理法》。
現在,這555億盧比已經進入印度執法局的口袋,小米想再拿回來,比讓鐵公雞下蛋還難。
畢竟,印度執法局的主要職責是“打擊金融犯罪”。如果不是小米進行金融犯罪,是印度執法局嗎?
此外,2022年1月,印度以“逃稅”為由,要求小米“追回”65.3億盧比的稅款,相當于5.6億元左右(相當于小米在印度白干了兩年)。因此,小米有“前科”的。
此外,2022年7月,印度以“懷疑其參與洗錢行動”為由,突襲了包括vivo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。這也是印度執法局知法犯法嗎?
2020年以來,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與印度之間的稅收糾紛、亞馬遜在印度的“非法收購”、法國消費巨頭保樂力和“非法利潤”都是印度的法律法規嗎?
是的。現在,討論印度執法部門是否無恥,意義不大。
問題的關鍵在于,為什么印度這么無恥,難道不怕冷全球投資者的心嗎?
可怕的是,印度似乎真的不怕,甚至驕傲。
很長一段時間,如果你必須為這個奇怪而荒謬的故事找到一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,它應該是2015年1月。
莫迪于2014年5月正式擔任印度總理。莫迪上任之初,就發現了巨大的經濟危機和政府危機——
印度經濟增長率從2010年的10.4%下降到2013年的5.9%,但通脹率一直保持在10%左右(合理空間為3-6%)。
如果你想致富,先修路。經濟發展有一條經典的道路。然而,印度的腐敗過于嚴重,導致基礎設施、大型民生和工業項目不斷縮水。
好在,印度的“救援者”莫迪出現了。
這位年輕時常年混在印度“民粹主義”的國家志愿者服務團,中年時擔任印人黨古吉拉特邦書記制造穆斯林屠殺的“鐵腕”政客,不知道用什么樣的雷霆手段,經過一番內部協調,2015年1月取消了持有印度經濟決策65年的“印度計劃委員會”,改為“全國改革印度協會”。
這意味著印度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邁出了很大的一步。
最引人注目的措施發生在2015年4月,印度議會通過了《煤炭(特別規定)法案》、《礦山和礦產(開發和管理)修正案》。這意味著印度開始允許私營企業參與煤礦業務。
然后,莫迪趁熱打鐵,推進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,包括航空、水泥在內的23家國有企業也出售。
此外,莫迪在與內閣部長的第一次會議上提出,各部門應廢除至少10個繁瑣的過程,文件的批準不得超過4級。
同時,莫迪大力放開外資準入制度。除了印度戰略部門列出的“負面清單”外,外資還進入印度可跳過冗長、腐敗、推卸責任、漫長的審批環節,直接投資幾乎所有的產業,包括印度國防、航空、衛星、食品、醫藥等核心產業。
對外資更具吸引力的是,印度將外資在印度的投資金額從300億盧比增加到500億盧比,外資持有印度企業的股份上限也從50%增加到74%。甚至100%。
如此一來,印度幾乎采取了所有的預防措施,主動化身為砧板上的魚,然后等待全球投資者來印度做飯,享受它。
也許是怕自己的一次性誠意太好,反而引起了外資的警惕。莫迪化身為“推銷員”,開始了全球“拉客”之旅。
2015年5月,莫迪來到北京,簽署了100億美元的經貿合作協議,并在上海的“中印經貿論壇”上續簽了220億美元。同年12月,安倍晉三訪問印度,簽署了147億美元的高鐵建設協議。
與鄰居簽約后,花甲之年的莫迪經常在美國、德國、歐盟等地奔波,繼續簽約。
為了整頓腐敗和稅收合理化,莫迪甚至以全國傷筋動骨為代價,強行實施“廢鈔令”。
這種為拯救經濟而采取的一系列驚人措施,被稱為“莫迪經濟學”、“莫迪三支箭”。
那一刻,看到這一幕,無論是中國的小米,vivo,或者英國沃達豐、美國亞馬遜、法國保樂力加,都會覺得莫迪是個好人,自己來對了,押準了。
由于對外商投資前所未有的誠意和內部腐敗整頓,莫迪的基礎設施,包括廁所,確實得到了改善,GDP增長的平均水平也得到了改善提高到7.3%。與2013年5.9%相比,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。
看到小勝利變成大勝利,大勝利變成雙贏,雙贏,大家都想贏,印度GDP增長“飛下3000英尺”,從2018年開始 6.45%狂泄到2020年的-6.6%。
這種下降很難以疫情為單一借口。特別是在疫情爆發之前,印度的GDP已經連續10個季度下降。農業、建筑業、制造業等大型國計民生產業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。
到2019年,城市男性失業率創下45年來最高水平。同年,印度股市也創造了20年來最大的外資拋售。
那么,印度,怎么了?
如果用一個不確定的成語來概括,印度太著急了,忍不住“揠苗助長這也是這個荒誕離奇故事最重要的導火索。
以疫情前的數據為例。根據博鰲亞洲論壇《亞洲經濟前景與一體化進程》2021年報告,2019年,印度政府債務占GDP的72.3%。
2019年印度GDP為2.85萬億美元,換算下來,印度政府的公共債務高達2萬億美元。
因此,在這里我們可以大膽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:莫迪第一任期平均GDP增長率高達7.3%,它是債務堆積的“美麗泡影”。
如此大的債務“泡沫”,很大一部分貢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