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復蘇,半導體產業再次成為市場的焦點。
但隨著財務報告的披露,一些芯片公司的業績讓市場失望。
4月18日,千億芯片設計龍頭企業韋爾披露了一季度財務報告。財務報告顯示,2023年一季度韋爾實現營業收入43.35億元,同比下降22%;凈利潤為1.99億元,同比下降78%。財務報告還顯示,韋爾股份凈利潤中有1.77億元來自投資收益和早期股權激勵費用。
也就是說,一季度扣除的非凈利潤僅為2196.45萬元,同比下降98%。
對于這樣的“成績單”,韋爾股份并沒有做太多的解釋。
簡單地說,業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“銷售收入下降”。
財務報告披露后,耐人尋味的是,4月19日,韋爾股價不但沒有大幅下跌,反而高開近5%,最終收盤小幅上漲0.21%。
一些業內人士認為,盡管韋爾第一季度的業績繼續下滑,但在財務報告發布后,壞消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,預計第三季度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。
目前,消費電子行業仍處于去庫存狀態。作為一家消費電子芯片企業,韋爾股份自然深受行業影響。財務報告顯示,截至第一季度末,韋爾股份存貨金額為107.69億元,較去年年底下降15.87億元。據報道,這也是它連續兩個季度的環比下降。
目前,韋爾股份去庫存的進展被認為是復蘇和復蘇的主要標志。如果庫存不能順利消化,其未來的經營現金流可能會受到影響。
那么,韋爾股份業績的拐點何時到來呢?未來業績會進一步惡化嗎?據統計,兩年來,韋爾股份市值從最高3000億下降到目前1200億左右,市值蒸發超過1750億。
虞仁榮的“難題”
說到韋爾股份,虞仁榮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名字。
余仁榮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和最終受益人,占公司總股本的30.37%。作為清華大學無線電系85級學霸企業家,他是中國芯片行業最富有的企業家之一,也是最賺錢的“賺錢專家”。
數據顯示,清華大學無線電系85級是一個特殊的存在。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、威爾創始人于仁榮、趙毅創新創始人之一舒清明、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馮晨暉、格科微電子創始人趙立新、綏遠科技創始人趙立東均來自該系85級,自稱EE85。
統計數據顯示,在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總市值前15名中,他們創辦的上市公司分別為韋爾股份、兆一創新、紫光國微、卓勝微,涵蓋半導體產業鏈中的芯片設計、制造、包裝和設備。
畢業后,學習圖像處理的余仁榮直接進入浪潮集團,成為一名工程師。然而,他對這份工作并不滿意。在浪潮集團呆了兩年后,余仁榮進入了一家組件分銷公司,成為北京辦事處的銷售經理。
于仁榮在這份工作中工作了6年。此后,他自立門戶,成立了一家電器元器件分銷公司。
2003年,余仁榮偶然得到了美國芯片公司安森美高管的指導,開始擴大業務范圍,跨越設計領域。2006年,由于手機行業的普及,余仁榮的組件分銷已經完成,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年里,他開始成立韋爾股份,主要從事半導體分離器件和電源管理芯片的設計。
按照這個思路,余仁榮一路克服困難,并購擴張,成為ZTE、小米、聯想等企業客戶。
2017年,在國內替代浪潮下,韋爾的收入就像火箭從24.06億元飆升到2021年的241.0億元。凈利潤也從2017年的1.38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44.76億元,增長了30多倍。
在此背景下,韋爾股份的市值一路高漲,超過3000億元。
2022年,隨著全球消費電子產品的疲軟,韋爾的股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。不僅公司收入下降,凈利潤也出現懸崖式下降,股價下跌66%以上。根據胡潤百富榜,2021年余仁榮財富800億元,到2022年,這一數字下降到420億元,也就是說,短短一年,余仁榮的財富就縮水了380億元。
面對市場疲軟,能否盡快扭轉下滑已成為余仁榮首先要考慮的問題,如何更好更快地去庫存已成為韋爾股份和余仁榮的共同問題。
韋爾股份應該如何“破局”?
從韋爾股份的財務報告來看,2023年也難以樂觀。
根據產品分類,韋爾的核心產品是CMOS圖像傳感器,廣泛應用于手機攝像頭、汽車攝像頭等領域。
根據韋爾此前披露的2022年財務報告,其62.17%的收入來自Cmos圖像傳感器,其收入構成中手機收入占其收入的39%,汽車收入占其收入的27%。
在展望2023年時,韋爾還表示,對企業和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需求疲軟、芯片庫存水平上升、內存市場持續疲軟等不利條件限制了半導體市場的增長。
換句話說,韋爾股份業績何時出現逆轉,仍需電子消費行業的配合。
事實上,作為2022年“砍單潮”的重災區,消費電子行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,尤其是在手機和PC領域。
據相關數據顯示,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12%。2022年第四季度,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近一步下降至3.03億部,同比下降19%,創下有記錄以來單季度下降紀錄。
受此影響,半導體領域出貨量減少,但企業庫存開始上升。這導致企業毛利率開始受到影響。財務報告顯示,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,韋爾的毛利率已降至24.72%,凈利率僅為4.5%,非常慘淡。
那么,韋爾應該如何打破這個局面呢?答案可能是在汽車業務部門。近年來,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,由于新能源汽車對自主駕駛需求的增加,相機需求的數量也在同步增加。
財務報告顯示,2022年,來自韋爾股份圖像傳感器的汽車市場收入達到36.33億元,同比增長56.55%。雖然不到公司總收入的20%,但隨著市場滲透率的持續上升,未來很可能成為韋爾股份的新增長點。
總的來說,2023年韋爾股份仍難以樂觀,其存款困難仍高達107.69億元。要徹底解決庫存問題,恐怕很難依靠自己,消費電子產業需要復蘇。